
|

|
雙城古道古今地圖對照(資料來源:高雄市政府文化局[雙城古道摺頁]) |
雙城古道舊地名
埤仔頭(今左營舊城)
埤又作「陂」,意思是早期用來提供農田灌溉的蓄水池沼。包括現在的埤東、埤西、埤北及部分崇實的部分地區。
明鄭時期,埤仔頭是萬年縣重要的聚落之一。台灣入清後,鳳山縣城設在興隆莊的埤仔頭。直到乾隆51年11月(西元1787年1月),發生了林爽文之變,莊大田攻陷了縣城,知縣殉職,縣城被焚,不堪設治,才於乾隆53年(西元1788年),將縣城遷至下埤頭街(今鳳山新城)。
凹子底(漯仔底)
位在鼓山區中華一路東側,大約是內惟埤附近,由於地勢低窪而得名。根據《鳳山縣采訪冊》上的說明,「漯仔底在龍水港,縣西北十三里,興隆里轄屬,是三塊厝往舊城的門徑,渡資費銀三文。」意思是位在龍水港的的漯仔底,是三塊厝通往舊城的必經地,渡水費用為三文。日治時期,客家人遷入此地,改名為「凹子底」。目前也是高雄捷運經過的其中一站。
七孔橋
位於三民區自由路與愛河交口的七孔橋,又名為「七空橋」,因為原橋墩上有七個孔,以此命名。傳說是清代由湘軍(即湖南勇)建造而留下的石橋,也是當時下埤頭街通往埤仔頭的重要孔道,來往新、舊縣城間的橋樑。國民政府來臺後將橋面鋪蓋水泥,民國56年整座橋重建為鋼筋水泥橋,改名為「自由橋」。
田尾
位在三民區鼎泰里明誠二路與河堤路之間,原是一片廣袤的稻田,因位處圳道尾端,因此取名為「田尾」。
灣仔內
灣仔內位在三民區灣仔內聚落,這片土地,北邊由本館溝、西邊由愛河、南邊由寶珠溝所圈圍繞起,因位在河道內側,被稱為「灣仔內」。
寶珠溝
《鳳山縣采訪冊》裡記載:「寶珠溝,在大竹里,源受寶珠陵,西北 行二里許,下注田尾港。」說明寶珠溝水源起於寶珠埤,而後流入田尾港。 清末時期,農民為了方便灌溉,於是建築寶珠水壩,至此一年四季皆有水可用,源源不絕的農耕用水,被農人視為農耕之寶,才有了「寶珠溝」之名。於今三民區建興路、建德路一帶形成重要聚落,以三寶宮為古廟。
獅頭
獅頭的地名,指的是三民區的寶獅、寶國、寶華、寶民與寶興等里一帶的通稱。
赤山
《重修鳳山縣志》上說明,「赤山,在赤山里,縣東十里。山不甚高,鮮迴曲折,圓秀美麗。土多赤色,鮮樹木,鄉村環麓而居。」 座長著翠綠樹木的紅土小山,如同它的名字。現在赤山地區指文山、文英、文華、文德、文殿、文福等六里行政區,文衡殿為古廟。
下埤頭街(今鳳山新城)
下埤頭街是現今鳳山區的舊地名。因地處「柴頭埤」邊而取名「埤頭」。為了對應左營舊城(鳳山縣城所在)蓮池潭畔的「埤仔頭街」,又稱「下埤頭街」。康熙58年,下埠頭街為縣內最繁榮的街市。乾隆51年11月(1787年1月) 因林爽文之變,鳳山縣城被攻陷,縣城被焚,乾隆53年,清廷將縣治移到下埤頭街,稱為「鳳山新城」,左營稱為「舊城」。
柴頭埤
柴頭埤位於現在鳳山國父紀念館、大東捷運站及大東國小一帶。根據《鳳山縣志》的記載:「竹橋陂在竹橋莊,水源在阿猴林(大樹丘陵)來,灌竹橋莊之田。(明鄭)時所築,又名柴頭破。」說明柴頭埤附近,早在明鄭時期就已經有漢人開墾,發展由來已久。
(資料來源:高雄市政府文化局[雙城古道摺頁]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