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栽相關 |
Q1:花費6.8億砍樹再種樹的原因為何?部分路段植栽生長良好,為何要重新種植(如木棉、中央分隔島黃金榕等)?沿海路段會種樹嗎?換(移)植之評估原則為何? |
A1: 全線喬木以補植為原則,將不良木(枯、老、病、弱、殘)以胸高直徑10-15公分之成樹予以補植;針對樹木生長不良或病蟲害嚴重及樹型、樹勢不佳之植栽作換、補植改善方案,並非全面砍除重種。 美人樹、艷紫荊及陰香均為外來種且生長不良,經判定為不適宜樹種,改以當地鄉土之茄苳及苦楝進行汰換。 木棉種植於台1線枋寮段,目前生長情形良好,並沒有砍掉重種。 中央分隔島黃金榕因多年生長,多有老化現象,又根系受限於植栽槽,若繼續維護,除樹體健康疑慮之外,植栽槽及路面都可能遭受根系擴張之危害,因此更換台灣原生之月橘(七里香)及椬梧等,並深挖植穴補實客土。 全線喬木皆以原有種植綠帶作補、換植,對於無須種樹路段,例如楓港以南沿海路段並未規劃全線種樹,僅針對部分生長不良木進行汰換,以「借景」方式規劃植栽。 中央分隔島及道路兩側之綠籬採密植方式補植,以節省除草及維養經費。
|
Q2:屏鵝公路兩側的環境自然,樹木已經夠多,為何還要再種樹? |
A2: 屏東墾丁為國際具觀光潛力之渡假勝地,每年國內外遊客量超過600萬以上,為提供遊客享受最好的國境之南風光,並打造國境之南的迎賓大道,爰積極推動「屏鵝公路纜線141公里地下化暨種樹百里2.0計畫」。 |
Q3:電纜下地的目的是為了種樹嗎? |
A3: 兩者互為因果。屏鵝公路沿線植栽於民國80年推動種樹百里計畫至今已逾30年,在社經發展與居住環境改變下,樹木生長亦受到相當影響,尤其電桿纜線與季節性風災,造成行道樹生長環境受限甚鉅、樹冠難以茁壯開展,亦造成受損問題。公路總局為改善並優化屏鵝公路植栽觀賞性,由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協助現場指導並提供植栽改善策略。 電纜下地計畫係臺電公司原定既有每年持續執行之項目,原預計於12年內完成26公里桿線下地計畫。由於下地工程於每年執行皆會造成交通衝擊,為減少衝擊性及縮短施工時對用路人之干擾,藉由「屏鵝公路纜線141公里地下化暨種樹百里2.0計畫」執行,由交通部公路總局統籌辦理下地及路樹優化工程,以最短的工程時程減少用路干擾,並同步建構國境之南迎賓大道。
|
Q4:受風害、病蟲害影響及樹型不佳而需要換植的行道樹有哪些?原地保留之行道樹有哪些? |
A4: 換植種類:
樹青受蟲害影響、美人樹抗風性不佳易受颱風影響傾倒,換植茄苳。 艷紫荊抗風性不佳,已多次補植,經林試所建議換植原生樹種苦楝。 陰香為外來種且受病蟲害影響,生長不佳,換植為原生樹種苦楝。 部分樹型及生長不佳之木麻黃,換植瓊崖海棠。 部分樹型及生長不佳之瓊崖海棠,換植大葉欖仁。
原地保留(及補植)樹種:樹型完整、生長良好之福木、桃花心木、洋紅風鈴木、阿勃勒、木棉、大花紫薇、大葉山欖、欖仁、木麻黃、瓊崖海棠、台灣海棗等。
|
Q5:屏鵝公路纜線141公里地下化暨種樹百里2.0計畫補換植之喬灌木種類為何?選種原則為何?是否考量多樣性? |
A5: 避免種植外來種以及影響交通安全之落果性植栽。
新補植喬木(行道樹)90%是台灣原生種,此次景觀優化工程喬木係選擇當地原生鄉土樹種,包括茄冬、苦楝、大葉山欖、欖仁、台灣海棗、瓊崖海棠及福木等。 考量屏鵝公路綠籬多為外來園藝景觀種,故本次景觀優化工程之灌木多採用既存之種類(原生及外來種)予以補植並加強整理。
墾丁國家公園範圍之植栽種植,應以原生樹種、保護生態並創造生態多樣性、與自然融合的景觀方向規劃。
以原生鄉土樹種、多樣性為主規劃。 現有行道樹全部以補植方式處理。 以當地原生鄉土樹種取代生長不良之外來引進樹種。
|
Q6:換補植之灌木種類,是否使用多種外來種? |
A6: 考量屏鵝公路綠籬多為外來園藝景觀種,故本次景觀優化工程之灌木多採用既存之種類(原生及外來種)予以補植並加強整理。 |
Q7:屏鵝公路纜線141公里地下化暨種樹百里2.0計畫植栽工程之時程與移植、種植季節是否適宜? |
A7: 喬木選用胸徑10~15公分之苗木,以提高植栽存活率,並經養根後於9月(秋季)陸續種植。 |
Q8:屏鵝公路纜線141公里地下化暨種樹百里2.0計畫完工後之後續養護及修剪如何執行及追蹤? |
A8: 請益林業試驗所「全國種樹諮詢中心」,給予公路總局屏鵝公路種樹諮詢服務。植栽保護計畫以台灣原生樹種為主軸,導入正確種樹知識,包括樹種建議、種樹指導、土壤生育地及修剪維護等,除了提供建議與諮詢,也辦理培訓課程,期能建構綠色屏鵝公路。 相關修剪養護,依據林務局修剪指引執行,避免獅尾剪與截頂。 為利本道路景觀可長久維持,林試所將建立完整樹木養護手冊,使公路總局養護作業有所遵循。
|
Q9:針對原地保留的植栽,是否有完善植栽施工保護計畫? |
A9: 換補植喬木工程施作時,為使既有喬木在施工過程中不受人為及機具的破壞,工區兩側既有喬木應設置臨時阻隔設施圍圈,避免施工車輛行經兩側既有喬木樹冠之底部,造成對其樹冠及枝幹之破壞,倘若施工機具有行經既有喬木樹冠下方之必要性,其行經動線應覆蓋沙包,上方再鋪設鐵板,以避免重壓破壞樹木根系;考量機具行經動線造成土壤壓實之問題,完成作業後,需讓土壤保持原有透水率。臨時圍籬阻隔設施至少距離既有喬木樹幹80cm以上,工區兩側既有喬木應以黑網包覆樹冠,以適當調整位置避免樹冠受施工影響。 換補植灌木挖掘及回填客土範圍需距離既有喬木樹幹外緣至少50cm,避免影響既有喬木主要根系,若因灌木種植影響既有喬木根系,需於傷口切平後,根系直徑大於1cm者塗抹保護藥劑。施作範圍既有喬木之主幹,需以麻繩或麻布袋纏繞,纏繞範圍由地面起算至高2-3m處,以確保樹幹不會受施工影響損傷。
|